文娇
2014年12月7日星期日的晚上,彼岸读者协会全体会员相约图书馆三楼素质教育区,重温南京大屠杀历史,体味别样的硝烟岁月。在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临近之前,共同观看南京大屠杀文学影视作品展示,回顾这段并不遥远而又令人深感沉痛的历史。建筑的铭记
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300000,血染江河,如何能忘记?如何敢忘记?彼岸读者协会的同学代表首先介绍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哭墙”、“遗骨陈列室”、“万人坑遗址”以及独特的“12秒设计”等纪念性建筑设计,以此来缅怀逝者,护佑中华。当这桩惨案未被实体纪录,请让我们用历史铭记,用建筑缅怀。
文学的铭记
接着大家在严歌苓的文艺小说《金陵十三钗》中,我们看到了一群“知亡国恨的商女”,告诉我们不要再说什么商女不知亡国恨了,自古笑贫不笑娼,不是走投无路之人,谁会一脚踏入这没有回头的境地!即使踏入进去,谁又会泯灭了良知!在国难当头,满目疮痍的历史下,谁都会心中有所触动,谁也不会再在乎生死,只要还残存着一丝丝的良知;在张纯如的小说《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中我们了解到:“当屠杀真相被掩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的定格,” 我相信最终真相将大白于天下。真相是不可毁灭的,真相是没有国界的,真相是没有政治倾向的。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使《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永不再发生,在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70多年之后,每当回顾这段历史,我们还是感到无限唏嘘。在《菊与刀》的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看来: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其实,中日都重视“忠”、“孝”,但区别是:“忠”、“孝”在日本人看来是无条件的,而对中国人来说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仁”。“仁”,在这里便成为中日关于靖国神社的态度能否达成共识的关键。我想,从无条件的“忠”“孝”这个角度来解释日本人对靖国神社的态度,也许有些启发。对于日本人来说,山本五十六作为军人,一生尽“忠”职守,理所当然值得敬奉。至于山本是否行仁义之事,是否以仁待人,那与值得敬奉无关。
影视的铭记
大家共同观看了反映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电影《南京!南京!》,它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巨著,影片用独特的历史视角及极具张力的黑白叙事影像,讲述了一段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抗争。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对中国军民展开长达6周的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本片以此为背景,用真实的记录将那段黑暗的历史重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在那段幽暗的黑色岁月里,我们中国人是有过不屈不挠的抗争的!在暴行面前,它的抵抗,它的自我救赎,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他们挣扎过,可能软弱过,但在死亡的这座城市中间,他们最终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尊严,也许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死了,但是有些人是幸存下来的,至少那希望要幸存下来。在影片最后,我们看到日本军官角川释放两名中国军人,并开枪自杀,这何尝不是一种伤害。影片中有一句话“活着比死更残酷”,当杀死了那么多的人的时候,他们的良心是否在受着煎熬?当回顾这段历史,他们会不会也会感到无限悔意?当深夜之时,是否会辗转难眠?我想是的。
历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抹灭的,我们将永远铭记,然而不要沉浸于历史中无法自拔,我们要做的是将真相还原,让历史给予相应的惩罚,也让历史使我们学会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