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A029杨春雷与读者探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体系

发布者:图书馆阅读推广部发布时间:2022-11-14浏览次数:5862

119日下午13:30,在图书馆414真人图书阅览室,A029号真人图书杨春雷和线下28位读者、线上69位读者围绕“中国传统道德仁义礼思想体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与交流。这是得一真人图书馆举办的第171场真人图书阅读活动。

活动伊始,杨春雷向读者们介绍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概念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是“德”,“德”是最深刻且出现最早的思想。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立场都会表现出约束自身行为举止的“德”。例如天子承天德,施行德治。在“德”之后是“礼”,继而出现“仁”与“义”。在“仁”与“义”的概念中又包含“忠”、“孝”、“信”等更为基础的道德概念。凡此种种,都是在“德”的框架下阐发衍生出来的。因此,儒家文化是一个以“德”为中心的道德体系,状似参天大树向着历史的苍穹挥洒枝叶。杨春雷在进一步的解释中说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德”实则不与个人的私欲冲突。在他看来,大公无私这一品质陈义过高,“外得于人”和“内得于己”同为德行基础,这也展现出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一格的“实用性”。

接着,杨春雷重点阐述了现代政治学思想所谓丛林法则的发展轨迹,并对比了作为解决方式的霍布斯的列维坦和儒家特别是荀子的“礼”。礼的设立原则是仁--“亲亲为大”以及“义”--“尊贤为大”。现代经济学概念中有一则名为“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理论,便是“义”在当今的衡量标准。不同于小人只能看到个人和眼前的利益,代表着“义”的君子往往能看到共同的、长远的利益。短期的“利”仅是鼠目寸光,长远的“义”才有利于社会持续的发展。放眼当下,有些人看似做了背弃“义”的事,看似行为举止与过去的“义”的标准不相符合,但在现代社会的框架下,我们作为一个行为整体所进行的活动,却仍然符合“义”的标准,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框架已与古时不同,“义”的现世标准也在变化之中。

对于读者们提出的疑惑,杨春雷详细解答。针对读者提出对于传统道德体系与君主体制之间关系的疑问,杨春雷表示,“中国传统君主的概念是指一个君主有能力带领整个民族生存并体会什么是“德”,这中间的“德”意味着为人民谋福利,并获取统治认同。这在《尚书》尧典等中体现得十分明确:君主需要掌握天文历法,依靠农时百业的规律来使百姓获得温饱,更需要协和万邦、勤修外交来避免外族的侵扰。这些都是对于一个君主的要求,尽管现实中未必历代所有君主都可以做到。特别是,中国君主制和西方所谓君主专制完全不同。”


本场活动持续了约一个半小时,杨春雷旁征博引,深深打动了读者,给人以启迪和沉思。读者们侧耳聆听,收获良多。沁园书院姜同学反馈道,“杨教授的讲解丰富而生动,饱含对诗书经义的深厚情感。从儒、法、道各流派的思想讲到古代君主德治的内核,从古时的道德仁义谈到当代的时代形势,杨教授做到了立足当下,回首过去,引经据典,耐心解疑。这让我感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活动结束后,读者们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并期待下一次真人图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