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下午5:00,A001号真人图书沈中华教授的首场阅读活动在位育楼517进行。沈中华与来自审计学、金融学、会计学等专业的12位读者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
沈中华教授是博导,,我校银行与货币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他阅历丰富,学贯中西,著述丰硕。199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博士毕业,曾在美国、荷兰、新加坡、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金融管理局、研究所做访问学者,并担任台湾中央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大学金融学教授,厦门大学、南开大学、湖南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阅读伊始,沈中华就鼓励大家多看书,不只是网络式的“碎片化阅读”,更要注重深入阅读,这样才能有收获和感悟。有同学提问“您工作那么忙,还能读那么多书,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特别的读书方法?” 沈中华直言“读书就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兴趣的一部分”,只要有空就去阅读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本能。同时,带着兴趣以轻松的心态去涉猎各种书,也是为了能更深入浅显地将知识教给学生。
本次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提问有关于读书、关于学习成长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更有深度的专业方面的问题。崔启涵同学和林杰同学提出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以及“凯恩斯经济学何时会再回到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问题,沈中华教授旁征博引,通过对多家银行的历史发展例举,以及当前的政治经济现象解读,幽默生动、深入浅出地解答了读者的问题。
针对中华文化输出 “为什么难以将文化作品推向西方”的问题,沈中华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华文化过于“自我设限”,文化作品在迎合观众和市场的同时,却没有将中华文化传递给西方。中西方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只有交流才能解决问题。中华文化比较缺少“追根究底”和“工匠精神”。但他对中国文化产业并不悲观,只要抓住“主流”,掌握“卖座又卖好”的关键,中华文化就能更好地为西方认知。
针对读者关于大学生活的困惑,沈中华结合自身的经历与体验,建议同学们多了解自己的爱好,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发展,因为大学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才会有感触,多了解世界,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对做学问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得知在场读者大多有考研的打算,沈中华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学习经验。沈中华反复强调要充分理解一段材料的内涵,不妨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这样进步会比较快,也容易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交流过程中,沈中华妙语连珠,阅读氛围轻松愉悦。尽管阅读时间大大超过预设,读者们仍意犹未尽,不愿离去。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沈中华教授这本厚重耐读的“真人图书”致敬!(翟梦雪 童心成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