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作家雪静与我校学子畅谈“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

发布者:图书馆发布时间:2019-06-03浏览次数:1850

 

    5月29日下午,敏达大学术报告厅,作家雪静应邀来校讲座,与我校学子探讨文学的价值、文学与新时代的关系以及当代青年为什么需要文学。  本次活动系第十四届“彼岸花开”读书节“得一沙龙”系列活动之一,由宣传部和图书馆主办,长江潮文学社承办。长江潮文学社创始者和指导老师、原副校长郭宏之,图书馆副馆长岳中方和200余名学子共同聆听了这场关于文学的报告。

    报告开始,雪静直奔主题,她指出:文学在这个时代似乎特别被边缘化了。文学再繁荣,也繁荣不过经济;文学再强盛,也强盛不过政治。文学是极其柔弱的、小众化的,但文学有其独特的价值,文学滋养、照亮我们的心灵。在物质功利的时代,世俗物欲侵蚀着人的精神,使得心灵无处可依,而文学恰恰可以降解人们的物质欲望,填补人们的精神空白。雪静表示,文学阻止不了战争、冲突、对立等事情的发生,从现实层面上说文学好像根本一无用处,但是文学是个人生活的需要,是排解情感的需要,文学可以使人善良,使人充满理想,越是没用的东西越滋养灵魂。

    雪静旁征博引,娓娓道来。她谈到习近平在文革下放时期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至今能够背诵雨果的《悲惨世界》,谈到习近平与河北正定作家贾大山的文学友谊;谈到王沪宁的书单,李克强幼时跟随老师学习古典文学。她说,文学使我们了解人性,开拓视野,与宏大的社会和自然联结,从文学中汲取力量,帮助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学与生命息息相关,它就在我们的血液里,生命里。中华民族,是诗教民族,不是宗教民族,我们要从诗经,从唐诗、宋词元曲,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真、善、美。

    雪静以一个职业作家的敏锐视野,从儒家经典谈到现当代的作家,从西方文明谈到外国文学名家及其经典著作,透过这些古今中外的作家及其作品,    阐述文学是社会历史的记录,文学与时代、与现实社会遥相呼应,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开放年代,都会产生一系列颇具影响力、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讲座最后,雪静就同学们提出的纸媒与电子书、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一一做了解答,她希望同学们在多阅读、多思考的基础上多出去走走,拓宽自己的眼界。

    郭宏之为本次讲座做了精彩总结,他介绍了学校文学社团情况,对雪静来校讲座表达了感谢。同时抛出问题“学财经的为什么需要文学?”引发大家思考,“因为文学让我们学会讲话,学会与人沟通。”  他指出,不仅是我们需要文学,文学也同样需要我们,文学需要青年。“变的是科学技术,不变的是人性”“文学没什么用,文学又无所不在的有用” “文学是人是否自觉存在的标志”“文学使我们在同一世界中,感知不同的世界。”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图书馆   李佳慧   范小燕  报道)



【新闻链接】

    雪静,本名高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曾出版长篇小说《旗袍》《夫人们》《天墨》等十六部,并在《当代》《民族文学》《北京文学》《大家》《江南》等杂志发表中短长篇小说若干,另有散文随笔多篇刊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散文百家》等杂志,有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等权威杂志转载。曾荣获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及南京市政府文学艺术奖、金陵文学奖等。曾先后研修于中国鲁迅文学院、上海浦东干部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