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牧童短笛》背后的中国故事

发布者:图书馆阅读推广部发布时间:2021-06-03浏览次数:60

6月2日下午3点,吴亚萍老师与57位读者,在图书馆三楼素质教育区围绕“钢琴曲《牧童短笛》背后的中国故事”开展了得一沙龙活动。

活动伊始,吴亚萍以一首清丽悠扬的《牧童短笛》开场,将读者带入了贺绿汀曲中描绘的宁静乡村生活。吴亚萍通过讲述贺绿汀童年艰难求学,到二十岁接触并学习钢琴,再到二十八岁终于凭借自身能力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作曲的经纪,向读者展现了其艺术天赋,更展现出他的毅力以及对于音乐的热爱。

接着,吴亚萍介绍了贺绿汀创作《牧童短笛》荣获举办“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一等奖的经历。随后,在聂耳的引荐下贺绿汀开始进行电影配乐事业,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四季歌》、《天涯歌女》等久唱不衰的歌曲。


他在借歌曲真实地反映三十年代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时,却也予人以希望。对此,吴亚萍总结到“文化作品的意义在于治愈心灵,予人以希望”。


1937年,贺绿汀在八路军军营里生活了三个月,感受到了八路军战士在艰苦环境下仍保持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后他决定将此精神传达给全国人民,于是《游击队歌》这首经典的抗日歌曲诞生了。


而后,吴亚萍回归到《牧童短笛》一曲,为读者赏析了本曲的音乐特色并通过“曲名接龙”、朗诵等互动方式,向读者们科普了中国民族调式、“民间夹花”、复调音乐、“句句双”等乐理知识。


最后,吴亚萍由贺绿汀先生延伸到我国当代文坛的寻根作家,告诫我们当代青年需要牢牢扎根于我国的文化土壤与现实,才能书写自身理想。


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认为活动形式新颖,活动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