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 苏婷 戴蕾
2014年12月13日晚6:30,图书馆联合澄园书院共同举办的“得一名家大讲坛”系列讲座之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在敏达学术报告厅举行。图书馆特地邀请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最年轻主讲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姜鹏博士为我校师生做了一场精彩讲座,图书馆馆长马万民出席讲座并致欢迎词,整个敏达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
古人曰:“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以此告诫我们阅书需阅之上品,即经典。经典是被历史长河淘洗出的生命之书,有着经久不衰的价值。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与南审学子一起品读史书经典—《资治通鉴》,以史为鉴,与我们分享人生智慧。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席地而坐热情不减,令姜鹏老师不由赞赏我校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活动开始,姜鹏老师分析了我国“史书双壁”——《史记》与《资治通鉴》两书侧重点的不同,一言以蔽之:“《史记》是一个文学家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一个政治家笔下的历史。”两部史书都是经典巨作,但他的理性客观分析让我们有了重新的思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不一样的汉代,走近了一个不一样的帝王。他的语言,他的讲述,他的观点,都勾起了我们对于历史的向往。姜鹏老师新颖独到的切入口,让同学们更直观准确的了解到两本史学经典的异同。在对司马光政治思想的解读中,姜鹏老师提出了司马光的“弱政府,大社会,更强调民间经济的活跃性。”
接着,姜鹏老师分析了《资治通鉴》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他认为“智慧”在各个层次都是共通的,人的本性是相同的,真正的“智慧”是可以被不同层次的人借鉴,在对历史的提炼中,我们总结处世为人之道,并将其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提升我们的交际、工作能力。
姜鹏老师的整个讲座内容丰盈饱满且趣味十足,从儒家知识分子的名利观谈到钱钟书《围城》的创作源泉,从楚河汉界穿越到民国时代。诙谐的语言与厚实的知识储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互动环节姜老师耐心有见地的回答,引发同学们对历史的思考,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以历史为例,教导我们“不说的姿态”。在谈到“消费文化”的现象时,姜老师提出作为大学生应当提升自身对历史的思辨能力,重视历史的准确性与严肃性。
图书馆举办的得一名家大讲坛活动在南审学子间引起强烈反响,让同学们真正有所思,有所悟。“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者,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功利主义精神,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得一名家大讲坛”在这条路上正在努力,此次的姜鹏品读《资治通鉴》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同学们希望图书馆继续相约名家大家,引进经典,滋养智慧,延续生命,积极引导同学们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多多举办这样有深度的讲座活动。
新闻链接:姜鹏,1978年生,汉族,浙江宁海人。200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专门史方向,获博士学位,跟随中国史学界泰斗复旦大学的朱维铮先生专修中国思想文化史。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宋代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代表作为《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最年轻主讲人,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姜鹏品读《资治通鉴》等近60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